數據驅動的投資分析方法
我們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十二年的實務經驗上,結合量化模型與質性研究,為投資專業人士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援。
由資深分析師領導的研究團隊
蔡俊廷在2013年開始發展我們現在使用的核心分析架構。他在瑞銀集團待了七年,主要負責亞太市場的股票研究。後來轉到摩根士丹利,專注於科技與消費產業的深度分析。
真正讓他決定建立這套方法論的,是2018年一個失敗的投資案例。當時所有傳統指標都顯示正面,但公司最終還是出現問題。那次經驗讓他開始思考,我們需要一個更全面的分析框架。
在摩根士丹利領導六人分析團隊,負責東亞市場研究,發表超過150份產業報告
開發的量化評分系統在2019-2023年間協助客戶識別投資機會,部分投資組合表現優於市場基準
定期為台灣及香港的機構投資人提供市場分析培訓,累計培訓超過200位專業人士
四階段分析流程
這套流程是我們在實務中逐步建立的。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產出,讓客戶能清楚了解分析進度。
基礎研究與資料蒐集
我們從公開財報開始,但不只是看數字。會深入研究產業報告、競爭對手動態、供應鏈資訊。這個階段通常會發現一些財報上看不到的細節。
1-2週量化模型建構
根據收集的資料建立財務模型。包含現金流預測、情境分析、敏感度測試。這些模型會根據產業特性調整,因為不同產業的關鍵指標差異很大。
2-3週質性因素評估
這是我們方法論中比較特別的部分。會評估管理層品質、企業文化、治理結構等難以量化的因素。有時候這些因素比財務數字更能預測長期表現。
1-2週綜合報告與建議
整合所有分析結果,提供清楚的投資觀點。報告會說明主要風險、機會點、以及我們的推論邏輯。重點是讓客戶能理解分析的完整脈絡。
1週
可衡量的分析品質
我們會追蹤分析報告的後續表現。不是說每個推薦都一定成功,但我們希望整體準確度能維持在合理水準。這些數據幫助我們持續改進方法論。
2024年我們完成的38個分析專案中,有些客戶會回饋後續的投資結果。這些反饋很寶貴,讓我們知道哪些分析角度有效,哪些需要調整。
完整分析專案的標準交付時間,包含所有研究階段與報告撰寫
2024年完成的深度分析案件,涵蓋科技、消費、金融等產業
典型分析報告的內容深度,包含詳細的數據分析與產業研究
持續追蹤期間,我們會記錄分析建議的後續表現作為改進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