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月線上研討會系列

我們從2023年開始舉辦這些研討會,原本只是想和幾位同行分享一些實務心得。沒想到越來越多投資專業人士加入討論,現在已經成為台灣金融分析領域的重要交流平台。每次都會有新的視角出現。

預約參加下次研討

今年的研討會主題更貼近實務需求

去年底我們做了問卷調查,收到超過180位參與者的回饋。大家希望聽到更多關於資產配置模型的實際應用案例,所以2025年我們調整了內容方向。

每場研討會限制在45人以內,這樣才能保證互動質量。通常會有20-30分鐘的討論時間,那往往是最有價值的部分。

林博謙分析師

林博謙

主要負責股權評估與產業分析,在金融業有12年經驗。最近特別關注半導體供應鏈的資金流動模式。

2025年7月16日 週三

科技股估值方法的實務應用

這次會分享我們團隊在評估科技公司時用的三種分析框架。會用兩個真實案例說明,一個是成功預測的,另一個是判斷失誤的。失敗案例其實更有學習價值,我們會詳細解釋當時哪些訊號被忽略了。

晚上8:00開始 約90分鐘 線上會議平台
2025年9月11日 週四

債券市場訊號解讀

債券市場的訊號往往比股市早幾個月。但要怎麼解讀那些訊號?這場研討會會用2024年下半年的市場數據當例子,說明我們是如何追蹤殖利率曲線的變化。不會講太多理論,主要是實務操作的經驗分享。

晚上7:30開始 約75分鐘 線上會議平台
2025年11月20日 週四

建立個人分析框架的方法

很多人問我們怎麼建立自己的分析系統。其實沒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的背景和專長不同,框架也會不一樣。這次會邀請三位參與者分享他們的框架,然後一起討論各自的優缺點。比較適合已經有兩三年工作經驗的分析師參加。

晚上8:00開始 約85分鐘 線上會議平台

參與者的實際反饋

這些都是過去一年參加過研討會的專業人士寫的。我們沒有修改任何內容,就是他們的原話。

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討論環節,可以聽到其他分析師遇到類似問題時的處理方式。上次關於現金流分析的研討會,有位資深分析師分享的三個檢查點讓我印象深刻,現在已經納入我的日常工作流程了。

鄭雅筑
鄭雅筑

證券公司資深分析師,專注消費產業研究

參加了四場研討會,每次都有新收穫。特別是去年十月那場關於產業週期判斷的討論,幫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分析框架。主講者很願意分享失敗經驗,這種誠實的態度反而更能學到東西。

邱慧真
邱慧真

投資顧問公司合夥人,十五年投資經驗

2024年12月研討會現場討論情況

這是2024年12月最後一場研討會的畫面。那次討論特別熱烈,原定一個半小時的內容延長到兩小時才結束。主題是關於如何在市場波動時維持客觀判斷,很多參與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實務經驗。